2015年02月16日00:00
割闌尾計劃沒成功,蔡正元委員穩坐立委寶座,之前敗選的晦氣一掃而空,蔡委員的得意之態可歌可泣。另一邊,發起罷免的公民組織氣氛低迷,甚至有鄉民要集資斬蔡,對其恨之入骨自不待言。然而,如果平心靜氣想想,蔡委員也是有他的歷史功績的。那些因為割闌尾沒有成功就難過落淚的人,其實不必灰心喪氣,多想想蔡委員的歷史功績,可能更有助於跟他說掰掰的那一天早日到來。
我個人認為,蔡正元的歷史功績有三:
首先,他讓更多的人對臺灣的民主發展有更深刻的認識。大家想想看,如果不是蔡正元委員的罷免案進入最後關頭,有多少人會了解,原來在1994年的時候,選罷法到第三階段的門檻曾經只是三分之一,是國民黨在立法院提出修法,才把門檻提高到了現在的二分之一,同時要求罷免投票不能跟其他選舉一併舉行,這當然會降低民眾的投票意願。這說明了什麼呢?這說明,民主發展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我們往往比較注意民主進步的部分,但是往往忽略了民主也會有退步的部分。此外,民主制度一旦開始進入軌道,所謂民主建設就不再是宏大工程,而是一點一滴的細節上的爭取,例如從二分之一門檻重新降低回去。這些細節上的進步,才是民主鞏固的核心所在。感謝蔡正元,讓人們看到了下一階段民主工程的重點。
其次,他給公民力量的提升提供了寶貴的機會。這次對蔡正元的罷免活動,即使有政黨和政治人物的支持,但是具體工作都是由自發組織起來的公民自己完成的,這批人原本是上班族,對政治,尤其是繁細的法規了解不多,政治行動能力也有限。是要有怎樣的動力,才能把這些人團結在一起,打一場幾乎明知不可能勝利的仗呢?是什麼樣的決心,使得他們開始學會用“工作坊”的方式凝聚共識,用網絡整合意見,因而創造了進入罷免第三階段的奇蹟呢?還不都是蔡委員把他們氣得?!這樣的氣憤,使得很多的人開始了參與,學會了行動。而參與和行動,正是公民社會最重要的特質。臺灣公民社會的成長,怎能忘記蔡正元的功績呢?
第三,罷免行動失敗,對於新興公民力量,按理說,應當是一個挫敗,本來會使得部分人心情沮喪,對行動的意義喪失信心。歷史上進步無法持續,很多都是因為努力受挫的結果。然而,正當我這麼擔心的時候,可敬的蔡委員站出來了,他發表了一篇令人非常傻眼的勝利宣言,尖酸,刻薄,得意忘形,一丁點的風度都沒有,完全是刻意羞辱反對他的人。據我的了解,他的這篇講話實在是太刺激了,刺激到很多年輕人和鄉民咬牙切齒。結果就是,他們的斗志更加昂揚了,非但沒有沮喪,反倒更加強了行動和參與的決心。讓挫敗的人更有斗志,這不算是歷史功績,什麼是歷史功績啊?!
當然了,蔡委員的歷史功績罄竹難書,出任連勝文競選總部的總幹事,結果一舉把柯文哲推上了市長寶座,就是經典之舉。不過,比起這一舉,我上述的三條歷史功績雖然不是那麼轟轟烈烈,但是其實也意義深遠。
蔡委員已經因其言行護送了柯文哲當上市長。現在,又如此這般地激發出社會的正能量。正元兄,你還真是再接再厲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