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22 12:30
【顧爾德專欄】港台有志一同 教育向中靠攏
台灣推動「中國化」的課綱「微調」,香港則從中小學到大學都在推動「中港融合」政策──包括一流學府港大。有人預言,香港的大學快則十年,就會向中國的大學「看齊」。
顧爾德
去年太陽花運動退場後,當時教育部長蔣偉寧保證不會對參與的學生秋後算帳。從一九八○年代後期就經歷學運洗禮的大學校園,主事者多不會也不敢明目張膽地利用教育體制來「矯正」學生。
不過,在同樣發生大型社運「雨傘運動」的香港,那裡的大學校園就不一樣了。港府企圖用釜底抽薪的方法,藉由操控改變高等教育機制,強化香港年輕人對中國的認同,降低反中甚至港獨意識。
不想去中國,就不要進港大
香港首屈一指的高等教育學府香港大學,過去一年因為學生會的刊物《學苑》一再探討香港獨立議題,引來特首梁振英在年初提交立法會的施政報告中點名批判。學苑這個社團出版的專書《香港民族論》也因為特首「加持」頓時洛陽紙貴。
不過學苑畢竟是個學生社團,就單一學生團體發動攻擊,不如透過整個教育機制來「教化」學生──強制進行「中港融合」。
四月十七日,港大學生會邀請今年一月才上任的副校長何立仁(Ian Holliday)出席學生晚宴餐會,分管教學事務的何立仁在餐會上發表演講,提出港大新的教學計畫:「一國際一中國政策」(one international one mainland policy),這個計畫強制學生必須與中國交流,否則不能畢業。何立仁指出,這個計畫是為了讓學生有全球思維並增加對中國的瞭解。
依港大教務委員會通過的計畫,大學部學生在校期間至少必須有一次參與中國交換學生計畫,以及一次國際交換學生計畫;研究生則必須二者擇一。這個新規定要在二○二二年全面實施。
何立仁用英語發表的演說中,還強硬地說:「如果你不想去中國,那就不要進港大。」(“If you don’t want to go to China, don’t come to HKU.”)此語一出讓學生譁然。
利用預算撥款讓大學傾中
二十日,港大校長馬斐森(Peter Mathieson )接受《南華早報》訪問時也證實了校方這個計畫是強制性非自願性,他說,學生若不去中國交流,「必須要有充分的理由」。
做為亞洲一流大學之一,港大如果是基於自己的教育目標與願景而提出計畫,只要與師生充分溝通,外人也無可厚非(何立仁後來也鬆口,稱這個計畫還需要諮商)。不過,外界質疑的是,港府與北京是否通過其他壓力或利誘,讓港大採取這個計畫。
馬斐森在接受採訪時就承認,這項計畫已經遞交給港府的「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UGC)。他強調,這是校方內部政策,UGC並未施壓要求推行此政策。
UGC是個什麼單位?它雖是個非法定的獨立諮詢機構,卻可以左右港府對香港九間大專院校的預算撥款。UGC成員由特首提名,也讓這個單位成了梁振英可以操控大學的一個機制。
例如,港府行政會議成員、梁振英智囊張志剛才獲推薦進入UGC。而張志剛也被香港《明報》點名遊說施壓港大,要求港大不能任命法律學院院長陳文敏擔任副校長。陳文敏是佔中三子之一戴耀廷的老師,香港左派媒體攻擊他佔中期間曾經手戴耀廷收受的匿名捐款。
不只UGC,梁振英也逐漸在各大學的校務委員會、董事會安插建制派的代表,推動有利中港融合的政策。香港《信報》前總編、經濟學者練乙錚就說,執政者從未真的相信過「五十年不變」,他們相信「本地的大學必須向大陸的大學多方面靠攏、最後看齊。」他預期,這個「最後」快則十年,慢則二十年。「幸運的話,我們這一代人都可以看到。」
台灣的高等教育雖然沒有像香港這樣強力推行中國化,但在中學教育上,卻一樣要強推被形容為「中國化」的高中課綱「微調」案。即使台北高等行政法院一審判決教育部敗訴,教育部仍強硬宣示新課綱八月一日上路。而在香港的中小學教育也發生類似的情況,港府不只在大專院校,也在國民教育推動有利於中港融合的政策。
二○一二年港府推動愛國教育,引起大規模「反國教」抗爭,也造就了黃之鋒與學民思潮等新一代學運健將。上一次失敗經驗並未讓港府放棄中港融合的努力,如今他們又要擴大「普教中」政策──中小學推行普通話教授中文。
過去香港是用粵語教授中文課程。即使研究顯示用粵語學中文的成效沒比普通話差、甚至更好,但港府還是大規模在中小學推動「普教中」。
香港「普教中」,台灣課綱「微調」
香港中小學從○八年開始試行「普教中」,目前有七一%的小學設「普教中」班級,這些小學中又有四分之一全面推行普通話中文教學。試行期間有出現零星爭議與抗議,而隨著香港本土意識加速萌發,再加上港府教育局最近把全面推行「普教中」正式列為長遠目標,使得反「普教中」的聲浪也愈來愈強。
港人除了擔心香港母語與本土文化被扼殺,還擔心失去工作機會──香港稱職的普通話教師不足,香港教師擔心工作會被來自中國大陸的老師取代。
台灣的課綱「微調」受到綠色執政縣市抵制;而香港沒有這樣的政治反對勢力。香港反「內地化」教育政策,還得靠學生、教師、家長等來自民間的力量。不過,當香港大學這樣的頂尖學府都向「中港融合」靠攏,期待再出現一次類似「反國教」抗爭高潮,挑戰性也將更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