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以經濟上的相對優勢吸引臺灣產業前往投資、購買臺灣的產品。
2015年02月25日00:19
作者:吳珮瑛(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教授)
一直以來中國以經濟上的相對優勢吸引臺灣產業前往投資、購買臺灣的產品,如以正常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貿易往來看待未嘗不可。然臺灣產業西移不僅技術被掏光,在臺灣的據點都連根拔起;而中國有承諾沒訂貨的吊胃口「購買」,已讓倚賴中國市場的臺灣產業嚐到苦果。
這樣的現象已開始移轉至臺灣的學術界及大專院校學子,無形的引力與魔力正在擴散中。臺灣學術界與中國學術界的交流早已不是新聞,臺灣有些學者一年往返於中國北京、南京、上海的次數,遠遠高於到臺灣下港的高雄或台中的頻率。
中國餵飽一群後,新目標已移轉至臺灣的大專院校學生。近幾年中國的私人企業甚至是官方機構,在寒暑假期間,提供給臺灣的大專院校學生一些「實習」機會,提供免費的機票與食宿甚至還有津貼,在兩岸交流、增廣見聞的名義下,部分學生趨之若鶩。尤有甚者,中國學者已登堂入室投稿在臺灣出版的期刊,試圖要與我們「切磋交流」。
目前我是臺灣某期刊的主編,近幾個月陸續有中國學者投稿至本期刊,全文以簡體字、未依本刊格式且題目為「我國…」撰寫,基於學術無國界的理念,請其改成繁體中文並依本刊格式,並請將題目及文章相關內容有「我國」之字眼改成中國。
「泱泱大國」的回覆是,本文已符合國際標準、本文已符合國家格式,最後乾脆告訴你、我們不會改,要我們幫他們改格式。我們很有風度的去函告知無國際標準、更不知所指是那一國的格式?並清楚告知他們不會改、我們就不會送審!
在臺灣出版的文章若有「我國」字眼者意指臺灣,該文的「我國」混淆意圖相當明顯。若讓這樣的文章「我國」個兩次,臺灣恐怕就不知不覺變成他們「我國」下的一省或一區了!
是誰傲慢的態度讓學術交流變調?是誰讓學術沾上政治色彩?又是誰將我們的人才往外推?然後成天喊人才外流。已被神化到多過廟宇、教堂、教會內諸神的臺灣政壇政客們,算計「捐獻」給政黨與政壇政客的報酬率、調配「黑心品牌」產品的「企業政客」們,請問你們在做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