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期待了半世紀的教育變革,卻讓所有人更加背離了「教育」的核心。
2014年06月13日19:54
作者:周聖心(永和社大特別助理,410教改成員)
民國57年,九年國教上路。當年學生人數61萬7千人,國中校數為487所。
之後國中學生人數逐年升高:民國82年,國中學生人數達118萬7千人,國中校數為708所;同年高中職總校數399所,學生人數85萬4千人。
之後,學生人數逐年下降:民國102年,國中學生人數僅剩下83萬1千人,國中校數為738所;而高中職總校數499所,學生人數75萬3千人。
這是台灣教育史上,高中職校數最多,而國中與高中職學生人數最接近的時候!距離九年國教實施已經將近半世紀的民國103年,為欲解決升學壓力、釋放學生心智、培養足以迎接未來主人的十二年國教,即將在今年九月上路。但是,一場國中會考後的志願填寫,硬是血淋淋的撕開了十二年國教的假面具。
沒有人搞得懂級距、比序是怎麼回事,升學壓力更沉重了,正值青春年華少年少女們的未來更迷濛了,一場期待了半世紀的教育變革,卻讓所有人更加背離了「教育」的核心。
WHY?
46年前,當時的國家教育經費完全不能和現今相提並論,但為了推動九年國教,仍提出–每一學區設一所國中-的設校原則;並明定學區劃設原則為:以原有國民學校學區為基礎,由一所或聯合鄰近數所國校為一國中學區。若當地國中數量不足或無國中時,得遴選合於標準之私立初級中學、代用中學,或新設國中,校地則鼓勵地方人士捐獻、或撥用公有土地、徵收購買…等。
反觀現今,先不論少子化造成的衝擊,許多學校皆已面臨減班或裁併校的壓力,雖然教育部從1997年即規劃「國中畢業生自願升學方案」,開始為12國教預作準備,2002年提出「高中職社區化」方案,2003年國中畢業生進入高中職比例已達95%,該年「全國教育發展會議」,決議「階段性推動12年國民教育」…;無奈,歷經數十年,我們仍不願意正視「一學區一高中」這個根本問題,拉近城鄉教育資源的落差、落實社區高中優質化,不治本只換湯,永遠繞著入學分發辦法打轉,以致所有努力最後都淪為空轉和資源的浪費。
12年國教要能成功關鍵只有一個,就是「一學區一校」,讓所有國中畢業生都能就近進入學區裡的社區高中就讀,就像國小畢業進入國中一樣。但現在的12年國教實施,卻從一開始,就想規避這個最基本的教育工程,而將全國劃分為幾個大學區,使學區徒具形式,如今果然上未正式上路,就遭到全面反撲。
1994年發起410教改運動的黃武雄教授在2002年12月所寫的「教改怎麼辦」〈收錄於《學校在窗外》一書中〉,即大聲疾呼應盡早擬定目標,「實施12年國教時,學生應依所屬學區在附近高中就讀。…對準目標,才不會大繞彎路,消耗大家心力」,該文中並曾仔細計算過當時的高中職學生人數、校數與分布區域,以及逐步推動的方式。
台灣教育變革好不容易走到現今這一步,面對目前諸多責難,甚至有人提出恢復聯考「走回頭路,未嘗不可」的聲音,然思及代代青春年少的孩子們需要的是更寬廣燦爛的學習成長空間,而不是重重競爭、考試和升學壓力。
近半世紀的蹉跎和原地踏步,再沒有時間讓我們走上紙筆測驗、制式填鴨的回頭路,還請教育界諸公重新思考學區劃設方式,或可先與幾個縣市合作試辦,例如宜蘭、新竹、彰化、雲林、屏東..等,這項台灣教育的基礎工程,絕對值得用比大學五年五百億更多的資源投入,進行學區-社區高中均質發展,讓國中生畢業後,可免試直升進入學區-社區高中就讀,唯有如此,目前各種基測、學測、會考,才有機會變得可有可無;而入學方案的諸多爭議,才有機會化解。
《即時論壇》徵稿
你對新聞是否不吐不快,《蘋果日報即時新聞》新闢《即時論壇》,歡迎讀者投稿,對新聞時事表達意見。來稿請寄onlineopinions@appledaily.com.tw,文長以500字為度,一經錄用,將發布在蘋果日報即時新聞區,唯不付稿酬。
請勿一稿兩投,本報有刪改權,當天未見報,請另行處理,不另退件或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