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台灣事件簿 –台灣控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572

看看國民黨如何串改歷史 將平埔族同化成支那人身分

$
0
0

◎ 蕭泰雄—KMT御用歷史學者,採用了『族群清除』方法,
去否認現今的台灣 人就是日本人類學者所稱台灣平埔族群,稱這些平埔族群為漢人。

現居住在台灣,廣大的平埔後裔被喚醒後,將會摧毀『我們都是炎黃 子孫』這種迷思。

如果中國人那一套『從語言、飲食習慣到宗教信仰 都保留了祖先從中國所傳承的豐富文化而讓台灣與中國切割不了』的 說法,讓我們所唾棄,這種『同文同種』的倡導不僅缺乏結構性的歷 史因素探討與建構性的可能方式思索。

根據清廷御史黃琡璥的『台海使槎錄』一書文獻記載,台灣人原本就 是有名無姓氏。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御賜唐山姓與強迫歸化唐山 的設籍政策,導致 台灣的平埔族裔必須杜撰自己祖籍是從唐山過來,否則無法立足,此 即史料中所記載的「賜籍從姓」的同化政策。該項強迫台灣人的平埔 族裔戶籍政策,是在清國嘉慶年間執行,所以台灣人祖先大部分都是 嘉慶年間來台。從清朝統治台灣二百多年, 經日據時代及國民政府時代,合計台灣的平埔族裔被同化政策所影響 已經有超過三百年歷史了,導致台灣的平埔族裔會在台灣這塊土地逐 漸消失,無聲無息被取代。

資料來源 ◎蕭泰雄

滿清統治台灣 212 年有 90% 以上的日子都在實施
《禁止漢人渡台》的嚴格《禁令》

滿清渡台禁令表

一六八四年 ( 康熙二十三年 ) 依施琅之議,滿清頒布渡台禁令三條 ( 請參閱 P11)
一七一九年 ( 康熙五十八年 ) 依閩浙總督羅覺滿保之議,清廷重申渡台禁令
一七二九年 ( 雍正 七年 ) 再度重申渡台禁令
一七三二年 ( 雍正十年 ) 廣東巡府鄂爾達奏請准予渡台者攜眷
一七四○年 ( 乾隆五年 ) 閩浙總督郝玉麟以開禁後弊病叢生,再度禁止
一七四六年 ( 乾隆十一年 ) 戶科奏請開攜眷令
一七四八年 ( 乾隆十三年 ) 閩浙總督喀爾吉善奏請攜眷以一年為限
一七六○年 ( 乾隆二十五年 ) 福建巡撫吳士功,奏請開禁但以一年為限
一七六一年 ( 乾隆二十六年 ) 閩浙總督楊廷璋,奏請嚴禁渡台及禁攜眷
一七八八年 ( 乾隆五十三年 ) 陝甘總督福康安奏請廢止攜眷禁令
一八七四年 ( 同治十三年 ) 依福建巡撫沈葆楨之議,渡台禁令廢止
——————–( 離台灣割日僅剩下二十一年 )

清國政府規定往台灣赴任的官吏任期為三年,
任期屆滿立即調回中國,並禁止家屬同行。
總數約一萬的陸軍和海軍部隊也每三年調動一次,
稱為「班兵制」,

容許台灣在綠營之下再由本土熟蕃組成之屯蕃之編制

滿清在1644年推翻了明朝,
對鄭家軍採用黃梧的平海五策為指導原則 ,
海禁、遷界並行,其意就是要封鎖鄭氏的海上交通,
並阻止漢人往來台灣。

但是鄭家軍投降後,台灣正式被列入滿清版圖,
卻反比過去更加嚴厲的禁止漢人來往台澎兩地。
偷渡台灣之百姓視為「奸民」、「盜賊」、「流氓」、
並採取嚴厲的禁止政策,

從「大清律例」裡的「私出外境」、「違禁下海」等
各節罰則就能看到滿清政府取締出海移民的嚴厲苛酷。

海禁不但不因此被撤消,而且,再加上特別嚴格的禁令。
基本上是要根絕漢人前往台灣。
在一六八四年 ( 康熙二十三年 ) ,滿清佔據台灣後,即時公佈「台灣編查流寓則例」,
其內容含有如下的嚴格規定台灣及漢人渡台三禁令如下:

台灣編查流寓則例
漢人渡台三禁令

1 內地商民來台貿易者,須由台廈兵備道查明,
並發給路照,出入船隻須嚴格檢查,偷渡者嚴辦,
偷渡之船戶及失察之地方官,亦照法查辦。

2 渡台者不得攜帶家眷,己在台者不得搬眷來台。
3 潮州惠州之地,為海盜淵藪,積習未脫, 其民禁止來台。

資料來源 ◎蕭泰雄

加上將所有來台者的眷屬當為人質所以也不能攜帶眷屬。
在實際上,人民渡台須經由官方管道,

※特別注意這一條款
偷渡之船戶及 《失察之地方官,亦照法查辦》

蕭泰雄 給謝長廷先生:

根據清廷御史黃琡璥的『台海使槎錄』一書文獻記載 發現,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御賜唐山姓與強迫歸化唐山的設籍政 策,
導致 台灣的平埔族裔必須杜撰自己祖籍是從唐山過來,
否則無法立足,此 即史料中所記載的「賜籍從姓」的同化政策

。該項強迫改台灣的平埔 族裔戶籍政策,從清朝統治台灣二百多年,
經日據時代及國民政府時代,合計台灣的平埔族裔被同化政策所影響 已經有超過三百年歷史了,
導致台灣的平埔族裔會在台灣這塊土地逐 漸消失,
無聲無息被取代。
謝先生是法科出身應該比我更清楚。我們 是同時期在日本留學的留學生.
也到過你太太所開的中華料理店.我 是國風的朋友.
這次看你在中國祭祖.是跟中國政府玩遊戲嗎?還是 你真的是中國人?
1 收回讚 · · 分享

•你和 吳森益 、 Tom Tsai 、 Chen Yen Fu 及 其他 22 人 都說讚。

清帝國的驅漢行動
1683年清帝國消滅鄭氏王朝,實施驅漢政策,把鄭式王朝的漢人 通通驅離台灣。
1684年施琅「諸羅減租賦疏」說得很清楚:「自臣去歲奉旨蕩平 偽藩,偽文武官員丁卒,與各省難民,相率還籍,近有其半」。
可見 1683年滿清入台後約僅一年,就將鄭氏軍民趕回約有一半。
到了 1688年,「華夷變態」上記載:「以前台灣人口甚為繁盛,漢人 民兵有數萬人,
自隸清以後,居民年年返回泉州、漳州、廈門等地, 現僅有數千漢人居住」。
可見,從1683年的數萬趕到1688年 ,只剩幾千漢人在台灣,而驅漢行動並未因而停止。

1 讚 · · 分享
•做自己 、 郭清圳 、 黃啟峰 以及 其他 18 人 都說讚。

◎蕭泰雄
台灣人根本就不是中國人。〈一〉

台灣是在亞洲板塊邊緣,依推測,在7000年前至160 00年以前,原本就屬於同一板塊陸地的台灣,與現今之福 建、廣東及中南半島相連在一起。在這亞洲板塊邊緣,住著 百越族人。
冰河期的結束,海平面急速上升,使得原本為低窪地區的陸 地,形成一海峽,就是現今的台灣海峽,迫使台灣區塊與福 建、廣東及中南半島區塊因而分離,在這亞洲板塊邊緣的百 越族人也因此分成台灣的百越族人,與福建、廣東及中南半 島區塊的百越族人。在亞洲板塊與菲律賓板塊交接的台灣, 因兩大板塊之相互碰撞,使台灣形成一個多高山的特殊島嶼 。
⋯⋯
◎蕭泰雄
留於福建、廣東及中南半島的百越人,因中國北方之族群大 批南下而混居。以及中華帝國的擴充版圖,百越人因反抗中 華帝國的版圖擴充,因而漸往南遷移,有的更遷移到現今的 歐亞交界的亞美尼亞。
冰河期結束,留在閩、越的百越人,因與南下的中國北方族 群混居,繁衍後代,所以從現今以DNA檢測,閩南人與現 今的台灣人流著不同的血液。
獨立成為另一血統的台灣百越人,在1300年代至160 0年代初期,漸與北方南下的大和民族人混居,而形成與中 國福建、廣東及中南半島的百越人不同的DNA血統。

◎蕭泰雄 現今所稱的台灣人,日本時代日本人類學者所稱的平埔族、 高山族,清國時期中國人所稱的熟番、生番。台灣人根本就 不是中國人。

◎蕭泰雄
近幾年更有主張『台灣人血統有 94.2%是屬於平埔裔台灣人及原住民裔台灣人』是有依 據的。
台灣人父系血緣有:
41%來自福爾摩沙南島原住民及東南亞島嶼族群,
59%的父系屬於亞洲板塊邊緣之百越族人種。。
台灣人母系血緣有

◎蕭泰雄
台灣人根本就不是中國人。1547年,明國嘉靖26年, 朝廷新設閩浙總督,並令朱紈為浙江兼管福建海道都御史, 不外為厲禁通蕃之目的。時,日本八幡船的日本海商,有意 在北台灣定居做為補給基地。『續修台灣縣志』地志篇云: 蓋雞籠為台灣極北之港口,其早為日本人最初寄泊之港口。

◎蕭泰雄
所以台灣人母系血緣有5%屬於日本的母系血緣。
•呂鎮揚 、 楊英正 、 Kodaria Lim 以及 其他 36 人 都說讚。
•5個分享

◎蕭泰雄
台灣人根本就不是中國人。〈二〉

台灣的開墾是台南一些讀書人北上開墾的,即現今年青人所 說的『島內移民』,並非漢人來台開墾。讀書人懂漢文,但 不等於懂漢文的人就是漢人,這是台灣寫歷史的人,裝迷糊 把懂漢文與漢人劃上等號。
清國,在臺灣考取之進士、舉人、附生、廩生、歲貢生、含 恩貢生 、恩貢、拔貢、副貢、歲貢、優貢與例貢、武進士、武舉等 名目之秀才都是在地生,都是台籍生,都是台灣人。
⋯⋯ 清國,參加考試,必歸於本籍投考,不得越籍赴試,假冒他 省之籍投考者,稱之冒籍。在台參加科舉考試者,也就是說 在台考取之進士、舉人、附生、附生陞廩生,廩生陞歲貢生 含恩貢生、恩貢、拔貢、副貢、歲貢、優貢與例貢、武進士 、武舉等等名目之秀才都是在地生,都是台籍生。雍正五年 ,其泉、漳各處寄籍之人一概不許冒濫。

◎蕭泰雄
『續修臺灣府志』人物志鄉貢篇:節錄自『續修臺灣府志』 人物志鄉貢篇雍正十年:張士箱,府學。康熙五十九年分修 『臺灣縣志』。張士箱在未考中鄉貢之前,於康熙五十九年 分修『臺灣縣志』,而後於雍正十年考中鄉貢,可見考中秀 才時年齡已不小。而後被派到漳州歷任訓導,歷史上均將張 士箱說成是漳州人,其實是臺南府城人。這也是研究台灣歷 史的一些KMT御用學者裝迷糊的地方。
『張必榮』是張士箱大家族墾號。約於康熙末年取得布嶼稟 荒埔地,今雲林縣虎尾溪流域,開墾有成,生四子,後裔今 仍散居於雲林縣、雲林縣中庄部落、雲林西螺、臺北樹林。 四子張方大,乾隆十三年(1748年)例貢生,原以「張 廣惠」為墾號名,後用「張必榮」墾號。先於西螺成立保業 戶,有租館稱『張榮裕館』或『張盈裕館』,招佃開墾,有 田園千餘甲,開鑿鹿場陂,引虎尾溪,即清水溪水灌溉今雲 林縣莿桐、西螺、二崙等鄉鎮40餘庄4,000餘甲地, 是清代雲林境內最大的水利設施。

◎蕭泰雄
張必榮墾號,是引用現今的清水溪的溪水灌溉,所以張必榮 墾號的成就比濁水溪北岸的施世榜的水利工程來得有名,並 造就今西螺地區廖姓人家許多的水利工程專家,西螺地區廖 姓水利工程專家後來與台中的張達京共同開墾現今的台中地 區。許多廖姓的後代為感念張家,所以才有生為廖姓死為張 的風俗。
清國雍正、乾隆之初,張士箱家族並與彰化大墾戶楊志申家 族;墾殖於彰化縣平埔巴布薩族部落阿束社土目抵六之荒埔 地,今彰化縣線西鄉下犁村附近。荒埔地稱為「三十張犁」 ,墾地有150甲。楊氏與張氏招募來之佃戶,以陳、柯、 王、黃,許,謝等姓氏為主。墾成後荒埔地稱「抵六莊」, 以前述平埔族阿束社土目抵六為名。

◎蕭泰雄
乾隆十六年,1751年又與同在彰化開墾的吳洛等合夥買 入臺北盆地南部的海山庄業,今臺北縣樹林一帶,乾隆三十 一年1766年,張必榮,台灣秀才張士箱墾號,從淡水河 引水灌溉新莊一帶築成「後村圳」,把園地變成水田。吳際 盛也同在此時,開拓海山堡,建設「福安圳」。在台北平原 樹林地區,張士箱兒孫輩是大墾戶。 這就是現今年青人所謂的『島內移民』。現今年青人未出生 時,父執輩就從南部北上到公司『吃頭路』,這就是現今年 青人所謂的『島內移民』。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572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