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台灣事件簿 –台灣控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572

【莫忘二二八】台灣轉型正義資料庫公開 加害者資料全都露

$
0
0
By 台灣英文新聞 2020/02/27 15:16 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台灣轉型正義資料庫」26日對外 發表,促轉會主委楊翠(圖)操作資料庫網頁。 中央社記者張新偉攝 109年2月26日 (來源 中央社) (台灣英文新聞/政治組綜合報導)為勾勒台灣二戰後威權時期壓迫體制運作機制、迫害人權之歷程,促轉會建置「臺灣轉型正義資料庫」,26日舉行發表會,讓白色恐怖下受害者及加害者的圖像,能更完整呈現在國人面前。 促轉會委員葉虹靈表示,建置這個資料庫其實是轉型正義的基礎工作。在戒嚴法制下,大量的平民被交付軍事審判,過去大家對受害者的認識,可能來自個別的口述歷史、學術研究或檔案局的檔案,現在資料庫則以便利大眾查詢的方式,整理出受害者的姓名、籍貫、職業、年齡等各種基本資料,讓受害者的整體圖像得以更完整呈現,有助歷史研究。葉虹靈也說,此資料庫也揭露加害者的資料,以及他們做了什麼事。 促轉會在發表會上也感謝文化部國家人權博物館以及國發會檔案管理局,提供了包括補償卷宗與41萬頁的軍事審判檔案,有助還原歷史工作,讓資料庫能順利上線。檔案管理局陳美蓉副局長表示,臺灣推動轉型正義的過程中,檔案扮演重要角色,期待資料庫透過便捷的檔案服務,讓更多人能應用國家檔案、發掘檔案的價值。 促轉會兼任委員暨中研院台史所所長許雪姬強調,資料庫透過多方資料比對與整理,了解威權統治時期政治案件受害者的整體圖像,整個過程相當艱鉅困難,非個別學者可獨立完成,多虧促轉會集結並投入大量資源,才有這個不容易的成果。 促轉會初估威權統治時期曾受政府追訴、審判或立案監控管制之受害者人數,約有1萬8千餘人。促轉會表示,截至目前為止,「臺灣轉型正義資料庫」中所含之受裁判人數已逾1萬人,針對這個人數落差,未來也會持續進行編碼工作。 加害者從何而來? 1946 年 8 月,輿論要求戰後「取消特務統治」,蔣介石不得不將軍統局縮編為「保密局」,移轉出軍事國安、警察等業務,只專責各黨派的黨政情報工作。初期除了從中國渡海來臺的情報人員,情治組織也開始吸收在地成員。BuzzOrange報導,當中代表性的例子是許德輝。他原本是地方角頭流氓,進入特務系統後,便持續運用地方關係,祕密吸納各式社會人士,潛伏安插在不同行業角落,比如酒家、茶室的工作者。當時情治單位對民間組織的滲透程度,已經讓人難以分辨孰為敵友。 長時間參與檔案解讀的林正慧,透過資料的交叉比對、歸納分析,已能破解部分神祕化名,辨識出情治組織與人員的真實身分。林正慧告訴BuzzOrange,不只在二二八當下,事件趨平息的中後期仍強力蒐集「叛亂」情報,四處舉報有嫌疑的逆黨分子;不同派系的特務系統,也趁機整肅異己,相互鬥爭、爭奪資源。即便到了解嚴後的 1990 年代,這些「老大哥式」的監控也仍未完全結束。 另外,林正慧也考察比對大量檔案,循線追查這些特務們為情治機關服務期間的「掩職」多為縣市政府、省政府的各層級公務員,另一種是媒體業記者,林推測或許是因為記者調查訪問的工作性質與情報員相近,方便掩護任務。她舉1947 年林頂立籌辦的《全民日報》就是一例,旗下許多記者都是保密局的通訊員。 至於特務群體脫離情治機關以後的「轉職」,則有國大代表、縣市首長、議員、警察局長、報社發行人、戲院老闆、宗教領袖,等各行各業都能見到他們的身影。 促轉會強調,「臺灣轉型正義資料庫」只是階段性的成果,未來,一方面須持續比對擴充資料庫內的受裁判者人數,而促進轉型正義條例中有關「壓迫體制加害者及參與者責任」的釐清,須以充分掌握歷史事實為前提,才能夠展開反省與釐清責任的討論,這也是資料庫整理並呈現審判流程的重要意義。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572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