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三月底是基隆港的生日,而今天則是松山機場的周年慶。但最奇怪的是基隆港明明是 1913 年完工,卻總說是 1886 年生日;松山機場就更不用說了,明明是 81 歲的機場,卻過 67 歲的生日?
原來,這一切都是因為臺灣七大都市傳說中最神聖不可侵犯的一個原則:週年慶的起點不可以落在 1895 年(清朝甲午戰敗)到 1945 年(國民政府所謂的「光復」)之間——也就是必須無視中華民國政權來臺之前的歷史脈絡啊!
(責任編輯:林芮緹)
Posted on 2017/04/10 BO 肥皂箱
取自 維基百科
文/葉高華老師(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今年(2016),基隆市盛大舉辦「基隆建港 130 週年」紀念活動。往前數 130 個年頭是 1886 年。據說這一年,劉銘傳規劃在基隆建設現代化碼頭。 維基百科 甚至把這一年寫成基隆港的啟用年。究竟劉銘傳在基隆港建了什麼?啟用了什麼?讓我們來看看幾年以後,1899 年的基隆港實測地圖吧。
1899 年基隆港(來源:《基隆築港誌圖譜》)
當時的基隆內港是一大片海埔地。在那片海埔地之上,還矗立著鱟公、鱟母兩座島嶼。舊基隆八景之一的「鱟嶼凝煙」,指的就是這兩座島嶼。劉銘傳建的鐵路雖然往海域延伸,但還在乾潮面以上。顯而易見,當時輪船不可能在基隆靠岸,只能停泊在近海處。人們必須透過舢舨接駁,才能從輪船上岸,或從陸地上船。咦?說好的碼頭呢?畢竟那只是規劃嘛,沒有完工,遑論啟用。
1900 年 9 月,臺灣總督府成立基隆築港局,正式展開第一期築港工程。由於經費拮据,第一期工程只能進行疏浚。1903 年竣工時,內港已清出一條水深 20 尺(約 6 公尺)以上的航道,使輪船能夠在車站旁靠岸,進行海陸聯運。
1903 年基隆港(來源:《基隆築港誌圖譜》)
第一期築港工程畢竟只是讓基隆港達到「堪用」的地步,因此臺灣總督府隨即向中央提出第二期築港計畫。不幸的是,由於日俄戰爭,計畫遭到否決。臺灣總督府勉強湊出一些預算,繼續進行疏浚。到了 1905 年底,基隆內港挖得更寬、更深了。挖掘出來的泥沙則填埋在小基隆與鱟母島之間,成為將來基隆市街擴大的用地。
1905 年基隆港(來源:《基隆築港誌圖譜》)
1906 年,第二期築港計畫獲得中央補助,正式開工。第二期工程的規模遠大於第一期,徹底挖掉鱟公嶼,使「鱟嶼凝煙」從此絕跡。更重要的是,平直的現代化碼頭在這個時候建設起來。經過 7 年工程,基隆內港才建成現在的樣子。
1913 年基隆港(來源:《基隆築港誌圖譜》)
由此可見,基隆建港的開工年是 1900 年,而現代化碼頭的竣工年是 1913 年。不過,這違反了臺灣七大都市傳說中最神聖不可侵犯的一個:週年慶的起點不可以落在 1895-1945 年之間。於是,只好去慶祝紙上畫畫、牆上掛掛的 1886 年了。
除了基隆港,這個神聖傳說的蹤跡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1989 年,臺中市盛大慶祝「臺中建府一百週年」,並且蓋了好大一個紀念碑。往前數 100 個年頭是 1889 [...]
↧